|
临海:打造“1255”工程赋能“富民增收” |
|
“人人学技能、人人有技能”是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今年以来,临海市深挖资源、全域动员,系统推进“1255”基本单元建设,激发“产才融合、工匠领航”培育技能人才的倍增效应,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工作落细落实。 一是建设1个“育富育人”的技能小镇。梳理杜桥眼镜、东塍彩灯、汇溪古建等产业特点,率先布局“汇溪古建技能小镇”建设,先后挖掘35名古建筑高级营造师、17名“中国传统建筑名匠”、1名“中国传统建筑大匠”,并联合台州学院开设大树古建与文物学院本科专业,把技能技艺提升到学科高度。总投资1800万元建设集工匠长廊、实物展览、数字演示、技艺教学等元素于一体,可观摩、可演示、可体验的古建工匠展馆广场,着力打造一个让深藏在民间的乡村工匠“走到台前”的平台。目前,汇溪·古建技能小镇创有一级古建施工及文物修缮资质的公司2家;古建筑公司12家,近五年来年产值10亿元以上,带动镇内3000多人吃上“技术饭”,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20%,一线工匠的年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。 二是培育2个“吸纳人才”的社区和5个“传承技艺”的村庄。充分研究行业分布、考证历史沿革,以“社区搭台,乡村致富”为主题,挖掘代表人物、历史元素,推进云湖、南门2个社区和浚头、西翁、庙西、岭根、殿前5个技能村庄建设,培育城乡技能生态圈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、产业振兴。在南门社区,省级非遗“临海剪纸”传承人张秀娟扎根“紫阳怡情”,开设临海剪纸艺术传习所,免费进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,推动乡村剪纸过程产业化;在岭根村,在省非遗传承人郑仙红带领下,历经明、清两朝,传承六百年的草编工艺重回大家视野,成为村里支柱产业,“草编工坊”吸纳村内富裕劳动力300多人,匠人匠心、技能致富;在庙西村,建有台州市首家“零工市场”,其彩灯技能培训驿站服务全镇彩灯行业,“边培训边工作”求职就业模式,实现从技能学习-技能就业的无缝衔接。 三是打造5个“培养大国工匠”的校园。全力支持职业教育“以就业为导向”的高质量发展,先后出台《关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等扶持政策,以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、浙江华海技术学校、海商技术学校等5个职技院校为重点,推进实训课程行动。累计建成校企合办校内实训基地8个、实训中心12个,校外实训基地68个,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,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格局,“订单式”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员工。例如华海技术学校建立企业化、车间化“双元”教学模式,办校7年来,814人毕业后留在企工作,企业办校留人率达到59%,已有10人成长为车间班组长,50多人进入后备干部培养人员名单,平均年薪达到15万左右。 |
打印 关闭 |